值此中比建交50周年之际,丁丁作为国人最熟悉的比利时男孩,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献上了一份特别的大礼——在好友中国“张”的家乡上海举办一场主题展?
王越是一名资深“丁迷”,他从10岁读到第一本《丁丁历险记》起,便沉迷于丁丁,长大后的他居然追星成功。
15年前,王越加入了埃尓热工作室,现在的他是《丁丁历险记》版权方比利时莫兰萨公司驻中国代表,可以说是“丁丁中国官方代言人”。对于他来说,丁丁已经变成了一种责任,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推广埃尓热的著作以及丁丁文化的宣传。
今年对“丁丁在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2021年是中文版《丁丁历险记》出版的二十周年,王越和他的团队决定把丁丁和他背后的宝藏艺术家埃尔热一同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1929年1月10日,连环画《丁丁历险记》在比利时的一份报纸上开始连载。主人公丁丁是一位年轻勇敢的记者,留着“洋葱”头,前额上方一撮翘起的金黄色头发是其标志性形象。丁丁带着小狗米卢一起到世界各国历险,浑身充满着冒险精神和正义感。
1934年,在创作第五部《丁丁历险记》之前,埃尔热在报纸上发布了计划送丁丁到远东冒险的预告。通知发布以后,埃尔热收到一封来信,大意是希望他能多了解中国。
于是将彼时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的上海留学生张充仁介绍给了埃尔热,两人年龄相仿,从小都爱好绘画,又都在报社工作过,相似的经历与共同的爱好让二人一见如故。
埃尔热向张充仁坦言,自己打算让丁丁到中国去游历,但他找不到关于中国的最新图像和文字资料。张充仁告诉埃尔热:“我会把当前中国发生的和我所知道的、想到的事,一桩桩讲给你听。”此时的他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他在日记中写道:“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我在创作《蓝莲花》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我发现了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文明,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一种责任。从那时起,担心对不住我的读者,我开始查找资料,开始关注丁丁前往的国家和那里的人们:这一切都多亏我遇见了张!我要感激他让我明白了友情、诗歌、自然......”...
张充仁和埃尔热相约每周六下午一起工作,他对埃尔热详细地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和风俗、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并讲起了中国受到日本侵略后的处境,引导埃尔热去了解和发现真实的中国。两人商量好,由埃尔热编好故事给张充仁过目,修改后由埃尔热起草铅笔画稿,再交给张充仁修饰。张充仁建议,最好采用一些中国绘画技法,为此他送了一本《芥子园画谱》给埃尔热,教他用毛笔来勾画线条。埃尔热曾再三提出,要和张充仁一起署名,但张充仁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
埃尔热出生在20世纪初,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生活是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面对种种问题,他都拿出了相当的勇气去面对。
《蓝莲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这个冒险故事里,丁丁在中国男孩“张”的帮助下,成功粉碎了一个国际走私的阴谋。实际上,这个虚构的中国男孩“张”正是以张充仁为原型创作的,后来他也成为丁丁在中国的患难之交。
1935年,张充仁在人体雕塑专业以第一名毕业,荣获多个奖项。在考察欧洲六国后,回到祖国,在小洋房里创办了充仁画室。先后培训学生300多人,才子遍布海内外,为中国绘画、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二战爆发后,埃尔热就与张充仁失去了联系,他走遍了布鲁塞尔所有的中国餐厅,问遍了所有能够遇到的中国人,可始终没有张充仁的消息。为了寄托思念,他拿起画笔创作了《丁丁在西藏》,讲述了丁丁去西藏寻找“中国张”的故事。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埃尔热在法国打听到了张充仁的消息。得知挚友还活着的他激动万分。立刻给张充仁寄去丁丁系列的作品,还找到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几经周折终于在1981年为张充仁争取到访问比利时的机会。
时隔46年,74岁的张充仁在布鲁塞尔机场见到前来迎接的埃尔热时,两人紧紧拥抱,久久说不出话来,两个老人哭得像个孩子。
两位老人的重逢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比利时国王,更引来媒体的跟踪报道。欧洲再一次掀起了“蓝莲花旋风”和“张充仁热”。
在张充仁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直格外爱惜脖子上的黄围巾——它是埃尔热的第二任妻子代丈夫转交给他的礼物,与丁丁在西藏的故事里找到“张”时戴的那条围巾一模一样。
想欣赏蓝莲花原稿的朋友们,丁丁与埃尔热展仍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火热进行中,展览将于10月31日闭展,快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