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代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人们以此判断春天正式到来,开始迎接万物复苏的景象。
实际上,惊蛰除了常常伴随着春雷之外,还有很多冬眠的动物也会在这段时间开始活动。人类很遗憾无法享受这种漫长的休眠期,不过好在我们拥有自然赐予的其他优势,面对冬眠中的“奇葩”动物们,也常常感到十分有趣。
比如,庞大的鸟类家族中只有一种鸟需要冬眠,其他鸟类可能会在天气寒冷时长出厚厚的羽毛,或者向温暖的地方迁徙,只有弱夜鹰选择躲起来开始漫长的冬眠。
据悉,弱夜鹰生活在美国南部的沙漠中,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这里往往只有枯树以及稀疏的草地,因此很多动物都难以熬过整个冬天。处于冬眠状态的弱夜鹰将自身的能量消耗降低到平时的7%,甚至由于过于虚弱,在冬眠醒来后的数小时内无法恢复行动能力。
同时,还有一种名为脂尾倭狐猴的热带动物拥有冬眠能力,这也是人们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可以冬眠的灵长类动物。它们在外表上与人们印象里的狐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多了一条大大的尾巴。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脂尾倭狐猴就是依靠尾巴中储存的脂肪支撑整个冬眠状态下的能量消耗。即便生活在热带,它们也得经历漫长的冬眠,只不过不需要控制身体的热量,从而度过食物匮乏的旱季。
此外,整个动物界如果比拼冬眠时长的话,旱獭绝对首屈一指。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高海拔地区常年被冰雪覆盖,所以生活在海拔500~3000米左右的旱獭,早在夏季初就开始准备冬眠的各种食物,然后从9月开始冬眠,拥有长达8个月的冬眠期。很难想象,它们一整年的时间里,除了准备冬眠之外就是在冬眠,所以旱獭的冬眠方式在整个自然界无人能及。
虽然人类无法进行冬眠,但是科学家们试图从动物身上寻找冬眠的奥秘。或许在未来某天,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到漫长的星际航行中,到那时,人类说不定还会迎来“太空版本”的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