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代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煤气和天然气等现代能源已被广泛使用,但在许多农村地区,老一辈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在秋冬季进入山林收集柴火的习惯。
他们遵循着一句古老谚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里的“粮”虽指粮食,但也寓意着储备。柴火虽非食物,但在冬季的山区,却是取暖不可或缺的资源。
在进行山林拾柴活动时,人们通常会收集一些干草。与柴火相比,干草更容易点燃,非常适合作为引火材料。
在山林中,干草的种类繁多,其中狗尾巴草、松针等都是常见的选择。然而,笔者认为蕨类植物可能是最常见的干草来源之一。
蕨类植物在山林中几乎到处可见,尤其是在深秋时节,它们会变成枯黄色,极易燃烧。因此,许多人喜欢在秋天收集蕨类植物作为柴火使用。
或许您并不了解,在众多蕨类植物中,有许多种类实际上蕴含着极高的价值。这些植物因为普遍存在而常常被人们忽视。
在本期内容中,笔者想要向大家介绍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蕨类植物。在过去,这种植物常被山区的农民当作柴火使用,而它的真正价值却被忽略了。它被誉为“蜈蚣克星”,具有一定的药用和实用价值。
里白科植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当它们的叶片翻转过来时,叶背会呈现出白色。芒萁也具备这一特点,但其叶背的颜色是灰白色。
除了上述特点,芒萁与其他蕨类植物相比,还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首先,芒萁的生长高度通常较高,能够达到大约120厘米。
它的叶片生长方式是远生的,这意味着叶片可以伸展得很长。芒萁的叶柄颜色类似于禾本科植物的茎杆,叶片分裂成平展的线状披针形,顶端钝圆且略微凹陷。
羽片基部的上侧有几对非常短的裂片,呈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孢子囊群为圆形,位于基部上侧或上下两侧小脉弯曲的位置,由孢子囊构成。
芒萁之所以常被用作柴火,主要是因为它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在中国黄河以南的地区,芒萁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森林砍伐后或是荒废的土地上,芒萁往往形成主要的植被群落,大面积生长。
到了秋季,芒萁的茎叶会变成锈色,这是植物枯萎的典型表现。在这个时候,芒萁变得极易燃烧,只需轻微的火花即可点燃。
许多人误以为芒萁在秋季变黄后就像其他野草一样进入了死亡状态。但实际上,芒萁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它的这种颜色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随着春季的到来,芒萁会重新焕发生机,恢复绿色。
芒萁的用途远不止作为柴火那么简单。它在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包括观赏、水土保持、工业用途以及药用等。接下来,笔者将简要介绍芒萁在这些方面的主要价值。
首先,从观赏角度来看,芒萁相较于其他蕨类植物具有显著的优势。它的高度、长茎和丰富的叶片赋予了它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在近年来,芒萁逐渐成为城市中许多商铺门前装饰的选择。
其次,芒萁的茎秆具有很高的韧性和结实度,这使得它可以被编织成各种篮子或其他精美的手工艺品。这种用途展示了芒萁在工艺领域的潜在价值。
第三,芒萁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它的根系非常发达,地下茎能够无限分枝,形成交叉的分枝结构和节节生根的特点。这种庞大的根系构成了一张密集的根网,赋予了芒萁强大的抗冲刷和固土能力。
第四,药用价值。芒萁的全株及根部均可用于医药,具备清热利尿、止血化瘀和解毒的功效。特别是在治疗蜈蚣咬伤和烫火伤方面,芒萁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因此,在民间传统中,芒萁被誉为“蜈蚣克星”和“烫伤草”。
第五,作为染料的使用。实际上,芒萁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用作天然的染色材料。芒萁的染色效果会因使用的媒染剂不同而产生变化。笔者曾使用棉布以及明矾和皂矾作为媒染剂进行实验,结果成功染出了五种不同的颜色(参见上图),显示出相当不错的染色效果。
以上是对芒萁的一些基础介绍,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芒萁所具备的多方面价值,这也是它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原因。
芒萁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著称,正如古诗所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便遭受大量砍伐,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种特性使得芒萁的采集变得容易,因此其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大家可以对这种常见的野生植物进行更多了解。如果您对此感兴趣,不妨亲自前往山区采集一些芒萁,无论是用作观赏植物还是作为天然染料,都是不错的选择。笔者个人认为,利用这种广泛分布且生长迅速的植物作为染料,不仅环保,而且对各方面都有益处。
亲爱的朋友们,您是否熟悉芒萁?您如何评价它的价值?您还知道芒萁的其他用途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