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盟在野外走过不少地方,从没遇见野生的龟,但却见过许多勤奋的山民。他们白天路过个溪流就找个棍子捅捅大石头下面,看看有没有平胸龟,因为一只就能换几百块;晚上则会打个手电,顺着溪流找被他们称作石鸡的棘胸蛙,光景好的时候一晚上能收获几斤。
就连打车,司机都会跟我说起他买平胸龟炖汤治痔疮的事,这一进一出堪称世界最远的距离,我对疗效深表怀疑。后来司机告诉我,因为涨价了能卖钱,就不杀了养着了,目的不说自明,待价而沽比“治病”更重要。
或卖或吃,我们的本土野生龟种群就这样急速消亡。但与野外的惨淡不同,人工市场的喧嚣却有增无减。只要踏入水族市场,我们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待售的宠物龟,其中最多的应该是巴西龟,黄缘闭壳龟这样的本土龟类也在其中。这些人工繁殖的小龟掩盖了它们在野外已经非常稀少的事实。
二十年前,水族市场门口,各种本土野生龟被放在盆里兜售,现在早已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因为很多种类的野生龟已经几乎被人抓绝了。它们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当龟鳖养殖场听说哪的山里还有野生龟的时候,不惜地毯式搜山去找到新鲜的强壮的野生基因,以求繁殖出更好的后代拿去卖钱。而我们更该关心的是,这样下去,不管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最后都将成为空山,在此市场的驱动下,我们本土的野生龟类现状如何?人工繁育的龟们能最终反哺它们的野外种群么?
人工繁殖的黄缘闭壳龟小苗,这景象可能让你觉得这种龟很多,但事实是它们在野外极度濒危。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本土野生龟的现状不容乐观,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我国现原产33种龟鳖受胁等级评估上就可见一斑,除华鳖属的3个物种暂未评估外,斑鳖(斑鳖为何变得如此稀少,看这里,五十年间,云南的绿孔雀、亚洲象怎么样了?)及闭壳龟属数种被评估为极危(VU),地龟科(除部分闭壳龟)所有种、平胸龟及缅甸陆龟被评估为濒危(EN),海龟科所有种、凹甲陆龟、四爪陆龟及中华鳖被评估为易危(VU)。野外还有原生的龟类,但是野外的种群数量已呈逐年递减趋势。
全世界已知仅剩2只的斑鳖,生活在苏州动物园,但尝试繁殖均告失败,(斑鳖的故事可戳:动物孤独)。图片来自网络!
以其中分布最广且人工繁殖最成功的乌龟为例。在过去,乌龟在我国的分布北限可以到达京津冀地区,南限则为广西、云南等地,分布范围几乎涵盖整个东部地区以及台湾岛,在国外还见于日本及朝鲜。而如今华北地区的野生乌龟已经鲜有发现,主要见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栖息地丧失及人为捕捉是最主要原因。
从分类学的角度,我国的龟鳖动物约有6科18属33种,以生境类型分可分为海龟、陆龟、水栖龟和半水栖龟。挡在它们野外种群的危机真相之前的,是人工养殖龟类看上去的繁荣。
常见于规模化养殖的本土龟类群有闭壳龟属少数几种(如三线闭壳龟、金头闭壳龟、百色闭壳龟),另外还有拟水龟属,尤其后者种群基数较大,繁殖容易,现在已有较为可观的人工种群。
然而市场上其他种类的龟鳖依旧主要来源于野外捕捉,偶见于人工繁殖,远远达不到规模化养殖的地步,尤以平胸龟属(Platysternon)物种最为明显。在国际贸易中被CITES公约列为一类保护的平胸龟,只有零星的人工繁殖记录,在国内只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
理论上来说,利用人工繁育的商品化个体供应市场,以减少对野生资源的消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种做法的成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素!
1.有底线的野外获取。由于原始种源都是来源于野外,所以种源的获取需要有限定的数量,以不影响目标物种的种群在野外的正常繁衍为底限。这意味着需要对野外资源有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详实的资源数据,制定出合理的采集配额。
2.对养殖企业的日常监管。杜绝无节制收集野生种源扩产以及通过野捕个体洗白进行快速获利的现象。
3.针对商品化个体的繁育,以及繁育(留种)个体之间的繁育应加以区分。因为商品化的个体无所谓杂交,近亲等个体。而留作繁育的个体则应保证尽可能详细的血统来源,做好谱系管理,以备日后查验。
而这三点,在中国大陆却长期缺席。因素1和2的缺失导致野外种群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收集,无法正常繁衍,因而出现了人工养殖数量巨大而野外压根见不到的景象。而因素3的缺失,则消灭了日后想通过放归人工繁殖的个体作野生种群复育的可能性。
不久的以前,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 只作为一个独立种存在,养殖户只会根据其产地以及外观上的的不同将其粗略划分为“海南种”、“广西种”、“广东种”、“越南种”等不同的个体;其中所谓“越南种”的个体最大,繁殖产能最高;而“广东种”则被认为体色表现好、观赏性高。所以,为了获得数量更多而且外观表现良好的个体,养殖户会用“越南种”和“广东种”来进行繁育。
然而,近年来分类学家通过分子鉴定技术,发现中国大陆和越南的三线闭壳龟根本就是两个完全相互独立的龟种,旗下还各有数个亚种。这意味着,养殖场下繁殖出来的“XX种”与“越南种”的后代是一大堆自然界之外的杂交物种,而几代的繁殖后,血统更是混杂不清。这无疑直接否决了把这些人工繁殖的个体野放到原栖息地进行复育的可能。
除却基因的混杂,复育也不等于简单的放生。我们可以查到海南省林业部门曾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的放龟活动,但从未见针对放归效果的后续相关报道与研究,结合本土龟类野外种群的现状,可以推测,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在如此剧烈的反差之下,一只龟被炒到千万身价的新闻层出不穷。其实这事和“龟”这类物种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游动的市场资本找投资物,通过人为炒作其稀缺性,隐瞒实际供需的手段来达到抬高价钱,吸引散户入场的形式来达到最终获利的行为。身价背后,吹嘘出来的市场价值大部分都是泡沫。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实质生产意义和流转的可能。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当年,安徽产区的黄缘闭壳龟被炒到接近两万元一斤的瓶颈位置后,本来不受青睐的台湾产区的黄缘闭壳龟被资本迅速瞄上,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最后导致台湾当地原来野生种群十分丰富的黄缘闭壳龟被盗猎得十不存一,此事也引来国际龟类保育组织的注意,在国际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直到2015年,炒作活动行至巅峰,当时炒作目标已经直接瞄准了一直作为行业内硬通货的食用品种——黄喉拟水龟,当本来价格大概稳定在50元人民币多年的出壳苗被抬升至720元人民币的时候,所有龟类的价格也随之上扬到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各类龟展上动辄出现几千万身价的各类水龟。
其中以黑颈乌龟、安南龟等表现最为突出。由于其并不讨好的外貌特点和相当简单的饲养需求,以及尚算可观的产能(年产量十多只起)。这2种龟类在2010年前,市场零售的成交价一直维持在数百元且成交量相当小(市场接受度低),但在人为炒作其稀缺性以后,尚算可观的产能马上被包装成一个投资点,导致其身价迅速攀上因产能低下而一直稀少的闭壳龟属物种(三线闭壳龟,金头闭壳龟,百色闭壳龟)。
随之而来的2016年,资金链断裂,游戏无法继续,导致价格迅速下滑,很多2015年入市准备大捞一笔的人亏得血本无归,也导致了2016、2017两年间整个商品龟市场进入寒冬期,直至今年仍处于艰难度日的状态。
其实由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炒作的目标无所谓人工饲养还是野生个体,只要有能被包装的卖点,就能被炒作。
类似的炒作活动其实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就屡见不鲜,远到上世纪末东北疯狂炒作的君子兰,到后来的天价中国兰花,在到近年的红木热,龟热,无一不是换汤不换药的玩法。而这种做法对目标物种的所在产业的影响非常恶劣且深远,正如“龟热”,炒作的大幕之下,已有许多本土的野生龟陷入了难以回天的绝境。
我们无意让爱好者放弃对龟的把玩之爱,但在把玩之外,希望所有人对它们多一些清醒的认知和理智的守护。如果你关心,请更多地关注它们的野生种群。针对市场的乱相,我们呼唤更有力的市场监管;针对燃眉之急的保护,它们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更多的关注。